根据现行《民法典》的规定,结婚年龄并没有发生改变。具体来说,男性的法定结婚年龄是22周岁,女性的法定结婚年龄是20周岁。这一规定自1980年《婚姻法》修改后一直保持不变,并且在2021年《民法典》颁布后继续沿用最近有个话题在朋友圈里炒得火热,那就是“婚姻法什么时候改成20岁的?”这可真是让人好奇啊!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,看看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。
说起婚姻法,那可真是历史悠久。1950年,新中国成立后不久,就颁布了第一部《婚姻法》,那时候规定的法定婚龄是男20岁,女18岁。这个规定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可以说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对婚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。1980年,我国对婚姻法进行了修改,将法定婚龄调整为男不得早于22周岁,女不得早于20周岁。这次修改,主要是考虑到提高法定婚龄有利于广大青年的身心健康、工作和学习,以及计划生育工作。
虽然20岁法定婚龄的规定得到了广泛认可,但也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。他们认为,20岁的年龄限制可能会剥夺年轻人结婚的自由。我们必须看到,这一修改的初衷是保护年轻人的权益,而不是限制他们的自由。毕竟,婚姻是一种责任和承诺,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很难应对各种挑战。
当然,在现实生活中,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考虑。比如,一些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机关对婚姻法中的法定婚龄作了变通规定。比如西藏、新疆、内蒙古等自治区和一些自治州、自治县,均以男20周岁,女18周岁作为本地区的最低婚龄。但要注意的是,这些变通规定仅适用于少数民族,不适用生活在该地区的汉族。
咱们再来聊聊未到法定婚龄结婚的法律后果。根据《婚姻法》的规定,未到法定婚龄结婚的,属于无效婚姻。如果男女双方在结婚时的实际年龄低于法定结婚年龄一、二岁,等一、二年后,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确认婚姻无效,或有关部门要确认其婚姻无效时,男女双方当事人已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,不能确认其婚姻为无效婚姻。
婚姻法关于法定婚龄的规定,是为了保护年轻人的权益,减少不成熟的婚姻带来的问题。虽然这个规定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,但我们应该理性看待,尊重法律的规定。毕竟,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,需要我们认真对待。